中国人的故事|杨洋委员:破解融合教育“随班就混”之困-国内新闻-新闻-企多网
推广 热搜:

中国人的故事|杨洋委员:破解融合教育“随班就混”之困

   日期:2025-03-07     来源:中国青年网    浏览:11    
核心提示:中国人的故事|杨洋委员:破解融合教育随班就混之困发稿时间:2025-03-07 13:54:00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7日电
 中国人的故事|杨洋委员:破解融合教育“随班就混”之困

发稿时间:2025-03-07 13:5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杨月 安俐 实习生 莫琳琳)“我调研发现,有的残疾孩子,特别是听力残疾孩子可能因为在普校跟不上,出现‘随班就混’现象,不得不转学去了特校,但是因为特校课本和课堂进度跟普校不一样,就回不去普校了。”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杨洋带来了《关于对普通学校听力残疾学生融合教育设置精准保障体系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杨洋接受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 摄

  这一年来,她继续走访资源教师、调研特教学校,希望和相关部门探索更多融合教育试点。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很多普校教师推进融合教育存在困惑、缺乏动力。有的普校教师会说‘日常已经很忙,还得考虑残疾孩子,实在难以兼顾’。”天津市蓟州区育才学校教务主任郭艳春表示,虽然优秀课程评选也会倾斜普校的融合教育教师,仍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到,“支持人口20万以上县(市、区、旗)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目标:到2025年,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青少年入学机会明显增加。

  残疾孩子学习机会的增加,一方面让更多孩子看到了希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需求。教学衔接机制、教师激励机制等能否随之调整,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新问题。

  2024年全国两会时,杨洋曾建议针对普校听力残疾学生予以精准政策体系保障。比如,能够有公开且明确的政策解读,说明康复后的听力残疾学生可纳入普校随班就读,且个人成绩计入班级成绩,以鼓励听力残疾学生真正接受到融合教育。

  如今,看到了更多随班就读的例子后,她进一步建议,“特校的教师要懂一点普校教育,普校老师要懂一点特校教育,做好切换的衔接。有一些特校的孩子走入社会后,要花更大的时间精力去弥补缺失的信息,而且他对社会有不够客观的预期,就会产生一定心理落差。”

  4岁失聪而一直在普校就读的经历,让杨洋对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孩子的困境感同身受。她一直相信,命运如果关上一扇门,一定会留了一扇窗,残疾学生在韧性等方面往往有过人之处,但需要普校更科学的激励制度、教师更多的包容耐心和科学方法,让学生接受更多融合教育的支持。

  融合教育有利于残疾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比如,在沟通交往中激发个人兴趣爱好和交流的欲望,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同时,融合教育也有利于让健全孩子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人群,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杨洋就是融合教育的受益者,在她的每个求学阶段,都经历了从“不收”到“试读”的过程,因为听不见、听不清,上课时她就盯着老师看,久而久之她学会了看口型。她说,现在听障群体中已经有两位博士后、近20位博士,有的还去了海外留学。

  在实践中,融合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如何确保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中得到适当支持和调整?“我们有一个腿部残疾叠加智力轻度残疾的孩子在普校随班就读,旁听数学课时,发现普校老师对他关注过多,导致其他孩子产生心理不平衡。其实这对其他孩子也不公平,更会觉得这个同学是另类。”

  郭艳春告诉记者,他们会定期给普校教师提供培训指导,让残疾孩子更好地被接纳、包容。“残疾学生会告诉老师:‘我会的,他们给我鼓掌,我不会的,他们还帮我。’”

  杨洋建议,一方面,继续强化普校教师从事融合教育的激励,在绩效奖励、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工作中予以倾斜。另一方面,特校应设立更多巡回资源教师中心,稳定特教教师队伍。

  此外,普校还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融合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让公众特别是学生家长增进对残疾群体的理解。

  同时,她期待个性化教育理念获得更多推广。“有的孩子听说能力不出色,但其他方面出色。我们的教育应该给不同特点的孩子更多包容和鼓励。”

  “其实,我们更希望大家把残疾学生看作普通人,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成长。”在杨洋看来,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灵魂,融合教育正是能唤醒灵魂的教育模式。它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从而激发出他们内心的潜力和力量,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让每个孩子都心有大爱,向阳而生。”杨洋说。

责任编辑:刘雅欣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和个人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微信支付宝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7028834号 | 51LA统计
Powered By QIDUOWANG Powered By QINDO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