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信用卡的便捷性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信用卡盗刷的案件屡见不鲜。
就在前不久,张先生就经历了一场离奇的信用卡盗刷事件。一天深夜,他的手机突然黑屏并震动,完全无法操作。张先生以为只是手机出了故障,便没有在意。然而,第二天早上手机恢复正常后,他发现银行卡里的钱不翼而飞。
张先生意识到可能遭遇了信用卡盗刷,立即报警。警方调查后发现,张先生的信用卡在境外有一笔大额消费——在泰国一家免税店花费15000元购买了一块机械手表。通过进一步追踪,警方发现这块手表被一名职业带货人带回国内,并已经通过快递寄出。
犯罪团伙的分工与运作
警方按照快递信息,迅速找到了这名国内的收货人。警方发现这名收货人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快递,且大部分快递都是从各地的机场寄出,对应的寄件人都有长期往来境内外的记录。
经过深入调查,警方发现这是一个以电诈方式境外盗刷、境内销赃、洗钱的犯罪团伙,这个团伙分工明确,里应外合,共涉及70多人,涉诈金额约1000万元。他们的运作模式分为上游团伙窃取信用卡信息、中游团伙境外盗刷、下游团伙境内销赃并洗钱的三个步骤:
首先,上游犯罪团伙通过多种手段获取受害者的信用卡信息。他们发送钓鱼短信,诱导受害者点击链接并输入信用卡或银行卡信息;甚至伪造“官方网站”,进一步骗取信任。张先生的手机突然不受控制,就是因为他之前曾点击过带有病毒的链接,导致手机中了木马病毒,继而被犯罪团伙远程操控。
然后,中游的犯罪团伙会在境外的购物网站或免税店进行无卡绑定消费。
最后,下游犯罪团伙会通过职业带货人,把商品带回国内,通过快递寄给团伙成员。收货人负责接收商品并销赃变现。
如何防范信用卡盗刷
面对如此庞大的“团队协作”与“缜密”的犯罪产业链,广大群众应如何防范?为此,马上消费金融特别提示所有人:
首先,如果没有境外消费需求,建议联系银行暂时关闭境外支付功能,避免财产损失。
第二,启用银行APP自带的安全锁。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部分银行APP提供“境外安全锁”“夜间安全锁”“异地账户使用安全锁”等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启用。
第三,在进行刷卡交易时,建议用户适当调整消费限额,并增加验密短信提示。设置较低的验密触发金额,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被盗刷的风险。
第四,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对应陌生人发来的不明链接,谨慎点击。另外,银行卡的动态口令、密码、卡片有效期、卡背后三位数字、短信验证码等信息极为重要,切勿泄露。
最后,一旦发生盗刷,立即登录所属银行的APP,或拨打客服电话进行挂失。还可以持卡到就近ATM机进行一笔交易并打存凭条,用于证明银行卡在手且记录时间,并向银行卡所属客服提出异常交易或盗刷交易处理需求,再前往派出所报案并保留报案回执。
在数字时代,网络安全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的进步,更要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避免陷入类似的“科技陷阱”。
案例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