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不断上升的过程。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的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二是工业化率;三是三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四是城市化率。
“信息化”主要是指通过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传输技术,不断改造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一般来说,衡量信息化程度的指标通常有以下 5 点:一是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二是信息网传输网络的发达,三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四是信息技术的普及,五是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融合”是一个很抽象很宽泛的概念,融合涉及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内容。狭义的两化融合是指工业生产和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即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促进了工业向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即工业化方向;工业发展反过来又给信息技术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平台,促进了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广义的两化融合是工业化的社会进程和信息化的社会进程相结合的进程,即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并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手段支撑;信息化的出现使社会由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时代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时代迈进,改变了人类物理现实和虚拟逻辑的距离。
陶长琪(2007)认为,融合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融合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作用,体现在融合降低了交易费用,降低了社会的协调成本,从而更有力地促进了进一步的分工专业化。在这种情况下,分工是主要的,融合是辅助性的,是为分工服务的。融合的第二种作用,是信息化本身独有的作用,就是直接创造价值,创造异质性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下,是融合为主,专业化为辅。信息化是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信息技术不仅要在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广泛应用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提高信息化整体水平。
贾纪磊(2009)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型工业化必经之路》一文中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界定为:一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即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工业化发展战略要协调一致,信息化发展模式与工业化发展模式要高度匹配,信息化规划与工业化发展规划,计划要密切配合;二是指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三是指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孕育新一代经济的产生,极大促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四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产生新的科技成果,形成新的生产力。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信息化是融入而不是取代工业化。这是因为,有了信息化,不等于不要工业化,不要各种物质的生产。我国的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是要靠工业、农业、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整体推进。如果孤立起来片面强调信息化,信息化不融入其他领域,不能对传统产业起催化、带动作用,网络建的再好,通信再发达,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离开了工业化,信息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济南创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山东济南槐荫区观澜国际1-1-1206
联系电话:18660185703
联系人:王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