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精制秧土高台做床
提倡本田取土隔年用的方式,在清雪扣棚的同时备好苗床土。农时紧张时酌情备冻土(严禁盗取耕地黑土),在棚室内集中增温化冻晾干备用。配制营养土确保pH值适宜,推荐采用基质育秧。本田育秧宜采用高出地面20cm以上的高台苗床,将床土整平耙细压实,确保达到旱育苗床标准。湿度过大苗床要加强通风散湿,对无法及时散湿苗床可采取湿做床、催大芽、“三膜”覆盖育秧,确保不误农时育壮秧。
(二)优选安全成熟品种
选择耐寒性强、抗稻瘟病强、抗倒伏、熟期适宜的水稻品种,严格按积温情况选择审定品种,避免盲目选择晚熟高产品种,严禁越区种植。播前做好种子清选晒种、发芽试验、种子消毒、种衣剂包衣、浸种催芽等工作,确保发芽率超过90%。机插秧面积较大的种植主体,应根据预计插秧日期提前30—35天,适时分批播种,确保秧苗适期移栽。
(三)适温适水培育壮秧
播种到出苗期大棚以密封保温为主,最适温度25℃—28℃,如遇35℃以上高温,大棚要适时通风降温。第1叶生长期,温度要控制在28℃以下,最适22℃—25℃;2叶期,最适温度保持在22℃—25℃,避免发生早衰;3叶期,最适温度保持在20℃—22℃;3叶期后控制在20℃以下,逐步转入昼揭夜盖,最低温度超过7℃可昼夜通风。苗床水分管理要旱而不缺水,确保培育健壮秧苗。出苗期浇足底水,苗床过湿要晾床,过干处适当补水;1叶期原则上少浇水或不浇水,保持床土旱田状态,过干处适当补水,促进根系发育;2叶期后,当出现早晚叶尖不吐水、午间新展叶片卷曲、床土表面发白时,要在早晨或晚上补水,一次浇足浇透。
(四)防病除草“三带”下田
加强苗期病害防控,在水稻1叶1心、2叶1心分别喷浇pH值4.5的酸化水,或发病初期在喷浇酸化水基础上,喷施噁霉灵等杀菌剂预防或防治立枯病。在稗草1—2叶期选用敌稗或氰氟草酯等除草剂防除杂草。2叶期酌情喷浇1%硫酸铵水溶液,防止脱肥,喷后洗苗1—2次。插秧前1天施用磷酸二铵、吡虫啉、生物菌剂等,预防潜叶蝇,促进秧苗插秧后快速返青生长。
(五)分类整地适时栽插
对秋季秸秆未翻埋地块:当土壤化冻后,首先秸秆粉碎还田;当化冻15厘米以上时,进行旱旋还田作业。在插秧前7—10天施基肥,随后灌1—3cm“花达水”泡田2—3天,然后搅浆平地作业2—3遍,喷施除草剂,沉淀3—5天达到待插状态。对留茬高于25厘米的地块:及早清理地表秸秆,在插秧前7—10天施基肥后“花达水”泡田,泡田5—7天后浅水搅浆埋茬作业2遍,沉淀3—5天达到待插状态。对秸秆翻埋还田地块:如垡块硬度较高时,待土壤解冻10—15厘米施基肥,随后旋耕整地。如阀块硬度较低,插秧前7—10天直接灌垡块高度2/3水深泡田2—3天,用搅浆平地机进行浅水搅浆平地作业2—3遍,喷施除草剂,沉淀3—5天达到待插状态。对无法旱整地地块:当土壤解冻18cm以上,进行旋耕埋草作业。插秧前7—10天施基肥放水泡田2—3天,然后搅浆平地作业,沉淀3—5天达到待插状态。大田达到待插状态后,根据天气和秧苗生长情况,及时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