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什么是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肠道致病菌,属于肠杆菌科,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寄生在人类、飞禽类等哺乳动物体内。沙门氏菌是引起微生物食源性疾病发病人数最高的致病菌之一,一般随着带菌者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水源、食物和手等,被人经口摄入导致感染而产生急性肠胃炎等临床症状。
02
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未煮熟的肉类:禽类、猪肉、牛肉等可能在加工过程中被动物肠道内的沙门氏菌污染,未彻底加热使细菌存活而引发的感染。
生鸡蛋或蛋制品:鸡蛋外壳可能沾染沙门氏菌,或在蛋内形成污染,未经充分加热食用后极易导致感染。
未经灭菌的乳制品:生牛奶、奶酪等乳制品未经过有效杀菌,可能会携带细菌食用后会引起感染。
②接触传播。
接触可能携带沙门氏菌的感染者或家禽等,未洗手便进食而引起感染。
③食品处理不当。
食物制作过程中交叉污染感染了细菌,又没有煮熟煮透,人食用后就有可能引发沙门氏菌中毒。
03
感染沙门氏菌主要症状
感染沙门氏菌后主要的临床症状以急性胃肠炎型为主,通常在摄入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6~72小时出现急性发热、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病程持续3~7天,轻症可自愈。但在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严重的会出现昏迷、抽搐、休克的情况,甚至危及生命。
04
如何预防沙门氏菌感染
①注意食物生熟分开。
使用专用刀具和砧板处理生肉,避免接触熟食或即食食品,防止交叉感染。
②避免高风险食物。
不食用生鸡蛋、生肉、未灭菌乳制品等高风险食物。
③注意饮食卫生。
定期清洁厨房台面、水槽等高频接触区域,避免细菌滋生;不吃病死畜禽的肉及内脏;在接触过病死畜禽肉、生鸡蛋等存在带致病菌风险较大的物品时,及时将双手洗净,防止交叉感染,避免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后入口。
④及时就医。
如有身体不适,出现例如发热、腹痛、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时,应尽快就医,告知医生饮食史,以便快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