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8 13:28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近日,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李孟华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杂志《分子生物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题为“Deep ancestral introgressions between ovine species shape sheep genomes via argali-mediated gene flow”(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e21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盘羊(argali, Ovis ammon)在绵羊种质资源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绵羊是全球重要家畜之一,我国绵羊的存栏量、出栏量和产肉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绵羊是我国重要的肉蛋白来源。我国有悠久的绵羊饲养历史,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形成了丰富的绵羊种质资源,这些优异的种质资源是我国绵羊种业创新的基石。已有的研究表明绵羊在从其直系祖先亚洲摩弗伦(Asiatic mouflon, Ovis gmelini)驯化后,在扩散过程中绵羊属的非驯化祖先物种对绵羊的种质资源形成具有贡献,但仍缺乏深入的理解。
本研究通过对来自全球范围的169个驯化绵羊品种/群体和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绵羊属的6也野生近缘物种的856样本进行群体基因组和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盘羊,雪羊(snow sheep, Ovis nivicola)、小角羊(thinhorn sheep, Ovis dalli)和大角羊(bighorn, Ovis canadensis)对我国地方品种巴什拜绵羊具有显著的遗传贡献,且四个物种对巴什拜绵羊的遗传贡献在基因组上呈现高度的相同。由于小角羊和大角羊分布于北美,在绵羊驯化前已经与欧亚大陆形成地理隔离,且没有证明表明人为的引入杂交,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可能的解释:即盘羊介导的基因流假说。
通过群体基因组和比较基因组的方法我们推测盘羊约在3.08-3.35百万年前分化成种,在约1.56百万年前与小角羊、大角羊和雪羊的祖先发生杂交。杂交的遗传印记通过渗入或杂交的方法传递给了驯化绵羊,形成了地方品种,如巴什拜绵羊。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吕锋骅副研究员(现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科学家)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李孟华教授和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asmus Nielsen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和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Fund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