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前烫烫碗,真的更卫生吗?-市场监管/市场动态-资讯-企多网
推广 热搜: 深圳  山东  机械  包装机  济南  包装  天津  手机电玩城  YG8C钨钢/YG8C板/YG8C棒/  Cr12Mo1V1日加热销, 

餐前烫烫碗,真的更卫生吗?

   日期:2024-10-16     来源: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微信号    浏览:17    评论:0    
核心提示:餐前烫烫碗,真的更卫生吗?时间:2024-10-16 10:01来源: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微信号原文:核心提示:就餐前,很多人喜欢先

餐前烫烫碗,真的更卫生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时间:2024-10-16 10:01 来源: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微信号 原文:
核心提示:就餐前,很多人喜欢先用热水把餐具烫一烫,认为这样处理后使用起来更卫生。那么这个餐前仪式真的有除菌效果

就餐前,很多人喜欢先用热水把餐具烫一烫,认为这样处理后使用起来更卫生。那么这个餐前仪式真的有除菌效果吗? 

  高温确实能杀死细菌等微生物,但是想确保消毒效果,温度和时间一样都不能少。 

  《GB 14934-2016 消毒餐(饮)具》规定,餐具中微生物项目不得检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被用作判断食品是否被粪便污染的重要指标,使用了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餐具,可能会导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便血等症状。 

  而沙门菌可污染各种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其污染食品后一般无感官性状的变化。 

  这两类微生物对高温比较敏感,但是想要消灭大肠杆菌,也需满足温度高于75℃,时长达1分钟这个条件。沙门氏菌在100℃时会立即死亡,当温度在70℃时,需持续加热5分钟,如果仅有60℃时,则需要15分钟。 

  除了这两种微生物以外,《食具消毒柜安全和卫生要求》(GB/T 17988-2024 )还列出了一些细菌类、真菌类、病毒类的常见微生物(见下图)。有的十分耐热,如黄曲霉的裂解温度为280℃,甲肝病毒通常在100℃高温下持续5分钟以上才能被灭活。

  常见微生物种类示例 l GB/T 17988-2024

 

  烫完时,我们使用的热水温度往往达不到100℃,时间也不够1分钟,所以烫餐具的消毒效果可能非常有限,只能起到一定的沖洗作用,如冲掉一些灰尘、残留的洗涤剂等。

  居家餐具消毒用哪招

 

  既然用开水烫碗筷的消毒效果不理想,那么大家较熟悉的消毒方法有高温煮沸消毒、高温蒸汽消毒和紫外线消毒,它们消毒效果又怎么样呢?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微生物分析室进行了一个对比试验,试验在三个盘子中央涂抹0.5ml的大肠杆菌溶液,用煮沸消毒10min、蒸汽消毒10min,紫外线消毒30min的方式对盘子分别进行处理,消毒完毕后取样进行培养,三个培养皿容器都没有细菌残留。

 

 

  试验结果显示,这三种方案都是可行的。消毒时,餐具在100℃的环境里保持10分钟,基本上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还需注意的是,不同材质餐具适合的消毒方法也不同。陶瓷和不锈钢类餐具传热性较好,用煮或蒸的高温消毒都可以,而木质或塑料性餐具在水中加热时容易变形开裂,宜蒸汽消毒。如果是用紫外线消毒的方式,则都可以。 

  外出就餐,怎样更安心?

 

  外出就餐时,我们对餐具的卫生情况难以把控,怎样才能吃得更干净、卫生?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仔细观察 

  如果餐厅提供的是塑封膜包装的消毒餐具,用餐前应观察塑封膜上的相关信息,如生产厂家、联系电话、保质期等。塑封膜应干净、透明度好。 

  打开塑封后, 不应该有刺鼻气味。如果是用洗衣粉等清洗的,会有较强的气味残留;如果有油污残留,也会产生异味。餐具表面摸起来如果有滑腻感,则可能是油渍和洗涤剂没有冲洗干净。

 

  关注餐厅卫生条件 

  经营状况好、卫生条件好的餐厅通常对餐具的清洗要求通常更为严格,若配备了消毒柜且正确使用,可以消灭绝大多数的致病微生物。

 

  消毒柜消毒效果不应低于一星级 l GB/T 17988-2024 

  虽然就餐前烫碗的消毒功能不大,但是大家也不必过于忧虑。卫生达标的餐馆,微生物残留一般就是合格的,卫生不达标才有可能残留以上微生物,对健康不利。 

  内容参考 

  1.开水烫碗筷,能消灭多少细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https://wsjkw.sh.gov.cn/xdybmfz/20220225/05d0a96f117d49678e7815fee0b48f92.html

  2.《生活提示》  餐具消毒因材料而异。  https://tv.cctv.com/2019/11/20/VIDEcu2LsP2bTzKv12SmmCET191120.shtml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和个人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微信支付宝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7028834号 | 51LA统计
Powered By QIDUOWANG Powered By QINDO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