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台
让低空经济“飞”得更稳更高更远
A- A+
□ 胡立彪
目前,以传统通用航空和新型无人机产业为基础的低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持有现行有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无人机企业达1.4万家,持有无人机操控员执照的人数达22.5万人。今年上半年,新注册无人机60.8万架,较去年同期增长48%。无人机累计飞行小时数超过980万小时,较去年同期增加13.4万小时。我国低空经济正步入快速成长的新阶段。
低空经济是指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它是“航空﹢”式新兴融合经济形态,核心是航空器与各产业的“组合式”经济形态,如“农林﹢航空”“体育﹢航空”“电力﹢航空”“旅游﹢航空”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到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在宏观层面和顶层设计上不断作出战略部署。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发展规划。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对低空经济中无人机产业发展作出规范。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地方政府也不断推出政策措施,竞相布局低空经济。5月中旬,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未来3年北京市低空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措施;5月下旬,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要将广东打造成“世界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高地”;6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资金支持,加快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推动低空经济尽早“飞起来”。
国家层面及一些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支持政策措施,为后续低空经济发展赋能蓄势,并形成一个个有力的催化节点,推动相关产业链深度融合协同,加速低空经济向更高、更广的市场空域起飞。
低空经济发展未来可期,但从目前情况看,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在包括无人机在内的低空产品领域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但整机厂家特别是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品牌厂家缺失,导致产业链中的企业更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整体发展势能不足。从产业体系角度看,各地大都是各自为战,各板块和条线之间缺乏整体谋划和协调性,存在发展不统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在产业中后端,包括飞行维修与技术支持、运行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另外,低空经济在安全性、合法性、隐私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争议,有待进一步解决。
推动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低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相关管理监督制度,保障低空经济相关产品和活动既具合法性,又具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飞行器起降、备降、停放、能源补给等功能,提升低空经济各环节的服务能力。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设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低空工业体系,加大产业技术研发投入,积极拓展新应用场景,推动低空产品和服务走向“大众化”。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支持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低空经济,方兴未艾。相信在政策支持、市场规模扩大、产业链完善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低空经济将“飞”得更稳、更高、更远。
A- A+
□ 胡立彪
目前,以传统通用航空和新型无人机产业为基础的低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持有现行有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无人机企业达1.4万家,持有无人机操控员执照的人数达22.5万人。今年上半年,新注册无人机60.8万架,较去年同期增长48%。无人机累计飞行小时数超过980万小时,较去年同期增加13.4万小时。我国低空经济正步入快速成长的新阶段。
低空经济是指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它是“航空﹢”式新兴融合经济形态,核心是航空器与各产业的“组合式”经济形态,如“农林﹢航空”“体育﹢航空”“电力﹢航空”“旅游﹢航空”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到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在宏观层面和顶层设计上不断作出战略部署。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发展规划。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对低空经济中无人机产业发展作出规范。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地方政府也不断推出政策措施,竞相布局低空经济。5月中旬,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未来3年北京市低空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措施;5月下旬,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要将广东打造成“世界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高地”;6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资金支持,加快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推动低空经济尽早“飞起来”。
国家层面及一些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支持政策措施,为后续低空经济发展赋能蓄势,并形成一个个有力的催化节点,推动相关产业链深度融合协同,加速低空经济向更高、更广的市场空域起飞。
低空经济发展未来可期,但从目前情况看,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在包括无人机在内的低空产品领域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但整机厂家特别是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品牌厂家缺失,导致产业链中的企业更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整体发展势能不足。从产业体系角度看,各地大都是各自为战,各板块和条线之间缺乏整体谋划和协调性,存在发展不统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在产业中后端,包括飞行维修与技术支持、运行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另外,低空经济在安全性、合法性、隐私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争议,有待进一步解决。
推动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低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相关管理监督制度,保障低空经济相关产品和活动既具合法性,又具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飞行器起降、备降、停放、能源补给等功能,提升低空经济各环节的服务能力。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设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低空工业体系,加大产业技术研发投入,积极拓展新应用场景,推动低空产品和服务走向“大众化”。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支持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低空经济,方兴未艾。相信在政策支持、市场规模扩大、产业链完善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低空经济将“飞”得更稳、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