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
近日,上海市文旅部门发布公告称,全市除部分热门景区和文旅场馆需实名预约或实名购票外,其余A级旅游景区及美术馆、博物馆等将全面落实参观免预约举措。此前,江苏省苏州市文旅部门也宣布,除部分重点景区和博物馆外,全市A级景区和文化场馆取消实名预约……随着暑期旅游旺季到来,一些地方纷纷宣布取消景点实名预约购票,引发广泛关注。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多少人心向往之的人生美事,但受景区预约购票制所限,往往是“说走”的兴致来了却因订不到票无法“就走”,旅游的趣味大减。近两年旅游市场升温,景区预约购票难问题愈发凸显。基于此,许多人开始呼吁取消预约购票制。
景区预约购票,旨在平衡景区承载能力和游客需求之间的矛盾,既让游客免受现场购票排队等待及风吹日晒之苦,又便于景区提前知晓客流情况,科学引导和限制客流,具有明显的管理优势。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敦煌莫高窟先行先试预约购票制,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之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推广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合理确定并严格执行最高日接待游客人数规模。时至今日,预约制已经成为国内众多景区的“标配”。
从实践看,预约购票制度通过控制景区日最高接待游客数量,有效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景区环境、降低运营成本,网上购票的方式也给游客带来了便利。但是,预约购票制在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游客而言,预约购票非常被动,不能确定什么时候能够预约成功,这会影响整体行程安排,非常不方便;预约大都在线上进行,且入口不一,这对于不熟悉景区情况的外地游客特别是老年游客来说非常不友好。而预约购票的“不友好”却给“黄牛”制造了“好机会”,一些热门景点场馆因长期处于门票预约难状态,成了“黄牛”倒票的“重灾区”。另外,许多景区预约购票实行实名制,但其中不少景区不具有保护游客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正是由于存在这些问题,社会上对于取消景区预约购票制的呼声渐高,这也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去年7月,国家文物局下发通知,提出各地博物馆要合理实施预约、限流、错峰等措施,强调要因地制宜、科学研判,优化调整门票预约制度。几乎同时,文化和旅游部也发出通知,要求各景区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优化预约措施,实施科学管理,不搞“一刀切”,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最大限度满足广大游客参观游览需求。
响应管理部门要求,当年,浙江、湖北等地率先取消了多数景区和文化场所实名预约规定;今年1月,北京推动超过95%的景区废除预约制,同时扩大博物馆延长开放时段的范围,加大对票务“黄牛”的打击力度。今年“五一”前大部分景区都实现了线上预售和现场窗口售票并行。近期上海、苏州等地取消部分景区购票预约,既是落实上级管理部门要求的实际行动,也是对游客呼声的积极回应。
当然,就像当初建立景区预约购票制度不应搞“一刀切”一样,取消或调整预约制也不能搞“一刀切”。在一些热门景区,出于景区安全、文物保护等特殊需要,应继续推行预约购票制度。目前看,各地文旅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时考虑还是比较周全的,基本做到了“应取消尽取消,必保留才保留”。
有学者指出,建立景区预约购票制度的初衷在于满足景区承载力的控制要求,避免“人满为患”,其根本出发点是以游客为中心提升服务质量,给游客更好的到访体验。而当下所有关于预约制去留的讨论,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标准展开——有利就继续坚持完善,反之则需适时调整。而游客在此过程中应获得更多的自由度和主导权,实现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