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24处历史建筑有了“3D身份证”
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活的记忆”,在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显著价值。为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多次发文,将历史建筑纳入规划管理,加快推进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促进历史建筑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我市中心城区有65处历史建筑。2021年,我市着手开展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为历史建筑建立3D数字档案。目前,已完成古城片区唐宋子城(台湾路—香港路)24处历史建筑数字建档工作。
建立三维数字档案
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的一张闪亮城市名片,古街古巷、亭台楼阁,构筑了千年古城的筋骨脉络。古城里有着大量珍贵的建筑遗产,它们多建于明清时期,以砖木结构为主,完整地保存了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闽南风格民居等建筑特色,是展现闽南建筑历史发展风貌的重要遗产和资源。
“古建筑可看作构成古城结构的‘基本细胞’,我们利用先进测绘技术,对有代表性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建立‘3D数字档案’,不仅可以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保护好,提升管理水平和质量,还可为后续的活化与利用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洪维椿表示。
在数字档案里,建筑年限、面积、结构等信息一目了然,不仅如此,每个档案都有一个3D立体的古建筑模型。通过这个模型,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的外部结构、周围环境等,还可看清内部布局、细部构件,就连屋顶的瓦片及立面的门窗、雕花都清晰可见。
“这些历史建筑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好历史建筑意义重大。有了‘3D数字档案’,我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加‘有章可循’。”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院长郑金水表示,今年漳州市还有10多处历史建筑将建立“3D数字档案”。
给历史建筑照“CT”
历史建筑时间跨度久,门窗雕花结构复杂,石墙砖瓦脆弱易碎,传统测绘建档并非易事。对此,我市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贴近摄影等先进测绘技术,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全方位数据信息采集,获取翔实、准确的数据,并按一比一的比例,后期制作出高还原度三维点云模型。
“三维点云模型由无数个点组成,就像拼图一样,把建筑物由内到外的观测点数据重叠拼接在一起。这些点形成面,最终在电脑中虚拟重建整个建筑物,并且可以朝各个方向旋转或分割成片。”市区历史建筑测绘建档项目负责人刘明星介绍。
利用无人机航拍、倾斜摄影建模和全景影像等技术,对建筑屋顶及周边环境进行航拍,全方位采集历史建筑本体及周边环境影像信息,再配合三维点云模型,通过绘图软件、模型制作软件等软件加工制作,可以获得高度完整的实景三维模型,也能获取历史建筑的平立剖面图、大样图纸与各项建筑信息。“这犹如给历史建筑照‘CT’,建立专属‘3D身份证’。”漳州市测绘院航测遥感队队长吴新辉形容。
3D模型纤毫毕现
传统测绘几乎都是依靠人力,费时费力。与传统测绘方式相比,数字化测绘建档实现了“空地一体化”联合测绘,具有效率高、精度高、完整度高的特点。
“以一座古建筑为例,传统测绘需要十几天,数字化测绘所需时间约为一天,效率远高于传统测绘方式。”漳州市测绘院测绘二队队长朱冬说。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准确采集历史建筑构件的空间位置、尺寸和纹理,如墙体的倾斜角度、梁架的挠曲程度等,数据精度可达毫米级别。
利用无人机航拍,可采集到房顶、立面雕花、房梁等原来技术无法采集到的部位,使得历史建筑本体影像信息全方位采集。此外,传统测绘手段采用人工加设备,存在人员和测绘仪器直接接触古建筑破坏建筑物的风险。如今采用无人机航拍和三维激光扫描,可实现零接触,避免建筑物被破坏。
要在图纸上、3D模型上精准还原历史建筑的原貌信息,还需要“绣花针”一样的功夫。“外立面、房梁上的雕花,我们需要根据采集的图像,放大再放大,在制图软件上一笔一笔地描。”刘明星介绍道,“别看它面积小,完成一处雕花的渲染制图需要好几天的时间。”
如今,在漳州古城,向阳剧场、木偶艺术学校、灯谜博物馆、华南小学等耳熟能详的历史建筑,不再仅仅拥有一张产权证书,更多了一个“3D身份证”。
记者 刘婧 实习生 许柏涵 通讯员 郭婉玲 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