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耿雪
奇巧的花灯、喧天的锣鼓、精彩的扮玩,年长的看了感动、年轻的看了新奇。
这个年,仿佛一夜间,那些历史悠久的、富有韵味的仪式与传统都回来了。
正月十六,来自全市部分区县的扮玩队伍齐聚张店孝妇湖湿地公园喷泉广场,济南的“酸妮儿”也踱着妩媚的脚步前来助阵。在这里,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兴致勃勃,欢笑声、赞叹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尽情地释放着欢乐,成为三年来,市民心中最有年味的元宵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淄博有着绵延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本次元宵扮玩“荟”的火爆,是我市传统民俗文化自带“流量”的体现,超高人气的背后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体现着我市文化“两创”站上发展“风口”。
元宵习俗彰显文化底蕴
《满江红》热播后,电影中的插曲河南豫剧让人印象深刻;如今,潮汕地区的英歌舞也倏忽成了全国人民追捧的民俗舞蹈。全国各地的民俗文化的高曝光、受追捧,离不开我们心底逐渐升腾的文化自信。殊不知,我们淄博的元宵扮玩也是大有来头。
颜神古镇民俗扮玩现场
传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而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淄博,这一起源之说与周村的儒商文化、丝绸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周村民俗中,正月十六是比正月十五还要隆重、热闹的一天。相传黄帝之妻嫘祖生日为正月十六,她教民育蚕治丝,受人爱戴 。周村以前被称为於(wu)陵古城,城内养蚕制丝业发达,更有“丝绸之路”发源地的美誉。当地人为了庆祝嫘祖的生日,纪念嫘祖对人们的贡献,所以每到正月十六的天不亮便打着灯笼刷蚕茧。为什么要天不亮呢?这里面蕴含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因为蚕怕光,天不亮能够提高蚕丝的质量。这一天,人们包水饺、拜嫘祖、挂灯笼,在人们心里跟过年一样隆重。当时还流行着谁家花灯挂的越多越高,门前的鞭炮纸越厚来年生意就越好的说法,于是在各家商贾互相攀比之下,每家的花灯越做越好,越做规模越大。
后来经过人们不断地丰富和延续,元宵节有了更多的内涵。花灯、高跷、舞狮……周村元宵盛景红极一时,并在儒商文化的带动下,辐射周边。周村区志记载,公元1775年,乾隆皇帝恰逢元宵节路经周村,因对周村花灯的盛名早有耳闻,于是就折道周村,在大街北头的北极阁纵览当时元宵花灯盛况。
闹元宵让传统照进现实
元宵“闹”起来,传统文化“活”起来。
当年乾隆眼中的元宵盛况是什么样的情景我们不得而知,但如今各区县各景区的元宵活动都让游客在感受欢乐氛围的同时,体验到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魅力,身心都受到了文化的滋养。
周村大街民俗扮玩
周村有着“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在明清以后是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元宵节期间,周村古商城景区“逛古城 闹元宵”主题文化活动点燃了“儒商故里”的节日氛围。鸣锣开市、戏曲演艺、穿汉服、骑毛驴……,使商埠文化、建筑文化、丝绸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形态与游客的参观、体验结合起来,受到了游客的喜爱,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博山是陶琉之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在熊熊烈火中演绎了闻名遐迩的陶琉盛宴。元宵节期间,颜神古镇节日氛围浓厚,赶毛驴、踩高跷、芯子、舞龙灯民俗扮玩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在这古色古香,保留了明清古窑和重工业风的小镇上,感受着窑火的余温和陶琉文化的独特韵味。
此外,在闹元宵的载体中,也不乏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彩体现。例如展现临淄齐文化的“太公封齐”花灯,蕴含桓台建筑文化和渔洋文化的花车,沂源围绕“沂源猿人”“牛郎织女”等历史遗迹与传说打造的灯谜,以及从淄川聊斋文化走出来的踩高跷的“小狐仙”等,让传统文化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重新鲜活了起来。
这个元宵节,许多齐文化餐厅和文化企业也“闹”了起来,拉动了市民的文化消费,让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位于张店区中心路的肯德基餐厅利群店,因主打齐文化主题而成为学生们的打卡地。华光国瓷、山东硅元、人立文创、小虾米等文化企业,将齐文化元素融入陶瓷、琉璃、文创等产品,纷纷被市民“种草”……文化“两创”,铸造了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动能”。
创新让非遗更具吸引力
在闹元宵的活动中,最受观众喜爱的要属扮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每当扮玩队伍随着咚咚的锣鼓声走来,人们无不伸长脖子、踮起脚尖,不愿遗漏每一个精彩画面。浓妆艳抹的“媒婆”动作夸张逗趣,老汉装扮的“娃娃”故作憨态惹人发笑,踩着高跷的穆桂英、孙悟空、财神爷等仿佛从故事中走了出来,在这富有仪式感的扮玩活动中,与喜爱他们的人们一起享受着年的快乐,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
高跷“小狐仙”吸取了五音戏《云翠仙》 的妆容、服装、动作,由周村长 周村古商城的扮玩队伍 行高跷队张钰表演,受到观众喜爱。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咱们淄博的扮玩有什么门道呢?“淄博的元宵扮玩是由老艺人代代相传下来的,一般自腊月开始筹划,特色明显。”淄博市杂技家协会主席张洪介绍说,像扮玩队伍中的“舞狮”,我们属于北方式,身上带着铜铃,走起来哗哗作响,动作有翻滚、反哺等以稳重大气为主,南方以惊险、技巧见长。我们的龙灯,是用芦苇扎起来的,用丝绸糊起来的,能举、能跑,比较亮。南方的龙灯称为“板灯”,是由一米长的木板,前头加上龙头灯或五谷丰登灯,最后是一个鱼形尾灯寓意年年有余。
“高跷表演分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类,我们的高跷属于文高跷,人物来源于戏曲、小说、民间故事等,高跷温文尔雅,兼备戏剧风采。”张洪说,像来自济南长行高跷队的济南的“酸妮儿”属于武高跷。武高跷表演内容有武松打棒,石秀担柴上梁山,花大姐戏傻小子等,动作花样有碰拐、背拐、跌叉、翻跟头等多种高难度表演形式,表演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具有独特的表演特色。
张洪表示,虽然我们的高跷表演深受群众喜爱,但人才短板一直制约着这项民间艺术的发展。“目前,各区县高跷队参与者众多,虽说年龄从四五岁到七八十岁都有,但年龄断层很严重。发扬传承这一民俗活动的担子比较重。”
如何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吸引年轻人?今年“齐”闹元宵拌玩大“荟”可谓“解码”之举。首先是创新。像备受关注的周村长行高跷队,他们借鉴了五音戏的锣鼓点,并从服装、到扮相、头饰、表演动作吸取了戏曲的特点,让高跷表演符合当代审美。其次是打破碎片化,形成统一IP。大“荟”上各区县的扮玩队伍各放大招,精彩不断,展现了淄博元宵扮玩的风采。再就是数字化引流,通过邀请火爆全网的“酸妮儿”让网友关注这场同台竞技,让淄博扮玩冲上热搜,大大提高了淄博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热热闹闹的元宵扮玩结束了,像张洪一样致力于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人们仍在马不停蹄地进学校、进工厂、进社区,宣传高跷、宣传民俗扮玩、普及传统文化。
拂去历史的尘埃,如今的齐国故地在传统文化强势回归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富有韵味,在文化“两创”的蓝图中变得越来越形象,齐文化“变革、创新、开放、务实、包容”的基因被激活,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